中国古典家具的“托泥”
托泥是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。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,而是有横木或木框在下面承托,此木框即称为“托泥”。有的托泥之下还有小足,真正着地的是小足而不是木框。
托泥多见于几类、条案、宝座、清式椅凳等传统家具,目的是为了增加稳重之感。供桌和半月桌一般也会有托泥。
明末 黄花梨四足束腰瘿木面带托泥长方香几
01
一种是框形
框形托泥有长方形、正方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、圆形、梅花形及海棠形等,其形状与家具面要相协调。
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,有束腰家具多用抱肩榫,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,而管束脚足的拉力却很弱。
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,为了弥补它的不足,在足下安装托泥,腿足顶端有桌面管束,足端有托泥管束,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,这样更加科学合理。
02
另一种是垫木形
又叫托子,是用一长条方木装在家具的足下,这种家具常见的为大漆家具的香几、花几一类。
黑漆嵌螺钿人物故事物香几
托泥,拆字理解为承托家具,以防止地上的泥土对家具腿子的侵蚀。
古时,人们所居房屋多为平房或者大的庭院,大多家具要置于屋中地面之上。
地面或铺有方砖或直接土面,尤其在南方,空气潮湿,雨水较多,地面湿气颇重,家具腿子很容易受潮变形或者坏损,不利于家具的长期使用。
若无托泥,腿子朽了,要换个腿子,其难度和花费不容小觑。但是托泥朽了,换个托泥还是比较容易的。
托泥的承载与保护家具的作用是家具使用中的重要需求。
弘历鉴古图(局部)
带有托泥的器座、方几与书桌
另外,托泥还起到与主体家具融为一体,增强家具的视觉美感与平衡家具受力之作用。
《明式家具珍赏》第103页书影
紫檀有束腰带托泥圈椅局部细节图
如皇宫椅,此椅腿子有细碎雕花,且在用材方面,比较惜料。
托泥下承龟足完美的融合了艺术与实用的双重需求。
王世襄先生的《明式家具研究》专门介绍了腿足与托泥之间结合的三种方式:
01
条案的腿足与直托子的结合
条案的腿足下端出两榫,托子两端凿榫眼,拍合之后,两根托子分承四足。
两根托子之间没有构件再将它们 联合起来。
这种造法实际上战国时的木几或漆几早已如此了。
02
方形家具与方托泥的结合
方形结体的家具如杌凳、书桌、供桌等,下面的托泥是四根木材用格角榫攒边法造成的。
榫头或由腿足出头连做,或另外栽榫,以连做者较为合理。
方托泥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造法,就是将腿子底端的方形榫头切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样,托泥在抹头上凿剔与斗形榫头相适应的榫眼,但一面开敞,榫头由此平移套装。
待托泥的大边与抹头拍合后,便将榫头关闭在榫眼之中。这种结构除非将托泥拆散,否则无法将腿足从托泥中拔出来,十分稳固。
03
圆形家具与圆托泥的结合
圆形结体的家具如香几、圆凳等,底部的托泥是用嵌夹榫舌或用楔钉榫的做法,把弧形弯材攒接到一起的。
明 黄花梨三足圆香几
用嵌夹榫舌结构攒接的圆托泥,不宜在接榫处凿剔方眼与腿端的榫头结合。尤其是用楔钉榫结构攒接的圆托泥,更需要避开榫卯凿剔方眼。不然的话,凿眼有可能会把楔钉凿断。
明 黄花梨五足内卷圆香几
注:本文转自搜狐网。